近日,杭州、宁波等多地的酒店商超的地下停车场频频传出对新能源汽车“SAY NO”的消息。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劝退”或“拦截”股票专业配资炒股,燃油车却可以大摇大摆畅通无阻,这引发了众多新能源车主的公愤。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的当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无论是因环保意识的觉醒,还是经济实惠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新能源电动汽车。然而面对突然而来的新能源禁停令,虽然物业管理费大多拿安全和自燃当挡箭牌,但背后其实也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隐情。
新能源汽车自燃成导火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针对目前禁停新能源汽车的停车场管理方所言,其禁停的目的是为了安全考虑,并非“歧视”新能源车主。近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步普及,全球范围内都出现过新能源车辆自燃引发的火灾,其中更是有多起事故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因为担忧消防问题,所以就有很多停车场管理方打着安全大旗公然施行一刀切的管理方式禁停了新能源汽车。
有消防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后常常会出现易燃易爆的情况,且火势不易控制和扑灭。究其原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特性决定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独立研究员、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介绍说锂电池充电时会产生形状类似“小树枝”的锂枝晶,这个过程缓慢而难以觉察,一旦锂枝晶意外刺穿电池隔膜,就会造成电解液在正负极之间流动,正负极短路对电池意味着“自杀”,带有“电化学性质”的火灾更加激烈,燃烧会在瞬间大量释放,甚至有爆炸风险。
此外,针对新能源汽车火灾扑救难度极大,因电池内部在火灾中会分解氧气,使得常规隔氧救援法难以奏效,仅能尽力控制火势扩散。消防专家指出,灭火后新能源汽车易因线路短路复燃,水作为导体加剧了此风险,调查显示,停放数日的车辆常发生复燃。若火灾发生在地下车库,密闭空间与消防车辆进入受限,更加大救援难度,恐引发连锁火灾。
因此看起来停车场管理费禁停新能源汽车的确存在一定的理由,但是“一刀切”的做法却有失公允。用新能源汽车自燃当由头限制新能源车主的合法权益并甩锅消防安全管理责任,这样的做法也引发了新能源车主的抵制。
禁停属过度反应更涉嫌违法
关于新能源汽车自燃率更高的误解,官方早已给出了明确的解读。早在2017年,工信部便委托北京理工大学建立并运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该平台已接入全国约九成的新能源汽车。这些车辆以每30秒一次的频率向国家平台传输运行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据统计,新能源汽车的起火事故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着火事故率为万分之一,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已下降至0.5/10000,2021年更是降至0.24/10000,2022年则进一步下降到0.22/10000。相比之下,燃油车的着火事故率则介于1-2/10000之间。这充分说明,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实际上要低于燃油车。然而,由于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因此更易被媒体曝光,这也导致了很多消费者错误地认为新能源汽车更易自燃。
从法律角度来看,我国《民法典》对于车位、车库的归属有着明确的规定。对于酒店等商业楼宇的地下车库,如果只有单一的业主,他享有对车库的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制定使用规则,但这些规则必须公平合理。只要消费者合法使用新能源车,并且在出入地下车库时没有现实的安全隐患,他们就有权出入地下车库。酒店等经营单位应当通过配备消防设备和采取安全措施等手段,防范新能源车自燃等事故,同时也要保障消费者正常享用酒店停车服务的权益。
对于住宅地下车库,如果业主购买了车位产权或长期租赁,物业仅作为车位管理方,无权限制车位所有人合理停放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甚至应当配合安装充电桩。如果物业强行阻止,业主可以通过投诉或起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为了消除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误解,我国的监管机构、行业部门或协会组织应及时澄清事实,向公众全面介绍电动汽车的安全状况,以及地库应具备的安全设施和停放、充电的注意事项。如果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安全性没有明显差异,那么新能源车主应当享有同等的停放权利,不能受到歧视性待遇。通过这些措施股票专业配资炒股,我们可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同时也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