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挑战,然而证券公司买入的股票能跟买吗,鲜为人知的是,背后有一位被誉为俄罗斯“金融女王”的人物,正是她在背后默默操作,才能让这个庞大的国家在全球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
纳比乌琳娜,这位俄罗斯央行的行长,似乎早已注定了与俄罗斯的金融命运紧密相连。
为什么她能在暗潮涌动的政治风暴中保持冷静,并成功推动这些改革?
从苏联经济研究起步
1986年,苏联还没解体的时候,纳比乌琳娜从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系毕业,成绩是全优。
那会儿她才23岁,年轻又充满干劲,毕业后直接进了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开始研究宏观经济。
苏联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的天下,工厂生产什么、东西卖多少钱,全都由国家定。
她每天埋头分析数据,看资源是怎么分配的,计划执行得怎么样。
桌子上的文件堆得像小山,她得从这些数字里找出规律。
那时候的苏联经济问题不少,比如价格死板得像块铁,工厂效率也低得让人头疼。
她慢慢摸清了这些毛病,比如为什么粮食产量上去了市场却还是缺货,为什么工厂老是超额生产没人要的东西。
这些发现让她对计划经济的弱点有了很深的认识。
后来她回忆起这段日子,说那几年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虽然累,但也为她之后搞市场化改革攒下了宝贵经验。
在研究所里,她还练就了一手看数据的本事,数字一摆出来,她就能看出门道。
这习惯一直跟到她后来的央行生涯,成了她决策时的“杀手锏”。
到了1990年代初,苏联刚散架,俄罗斯经济乱成了一锅粥。
商店里空荡荡,通货膨胀像脱缰的野马,普通人连面包都买不起。
那时候有个叫盖达尔的家伙带着一帮人搞“休克疗法”,想让俄罗斯一夜之间变成市场经济。
纳比乌琳娜也被拉进这个团队,负责设计增值税制度,还得帮着把国营企业私有化。办公室里全是烟味和咖啡味,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有人喊着“快放开市场,管他乱不乱”,但她不这么想。
她觉得要是没个规矩框着,应该稳一点,不然市场一放开就得翻车,钱全让少数人抢走。
这话当时没几个人听,她的主意听起来太慢了,跟“休克疗法”的急脾气不搭。
可她没闲着,带着小团队一点点改税收系统,硬是让增值税从零开始跑了起来。
后来到了2000年,她当上经济发展部部长,这套慢工出细活的思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她带着人谈加入WTO,谈判桌上据理力争,花了好几年才把俄罗斯拉进这个国际俱乐部。
她还牵头写了《2020年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把数字经济和技术本土化当成大事来抓。
通胀目标制的先锋
2013年,纳比乌琳娜正式接过俄罗斯央行的帅印,成了那里的“掌门人”。
这时候的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埋头研究数据的学者,而是要面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她一上任就干了件大胆的事儿——在发展中国家里第一个搞“通胀目标制”。
简单说,就是把物价稳住当成头等大事,不能让面包和牛奶的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乱窜。
为了做到这点,她得让卢布的汇率“松绑”,不再跟油价死绑在一块儿。
以前俄罗斯靠卖石油吃饭,油价一跳水,卢布就得跟着摔跤。
她带着团队一点点建起了浮动汇率机制,卢布的命不再完全攥在石油手里。
到了2020年,全球油价崩盘,别人都等着看俄罗斯笑话,结果卢布硬是挺住了,波动比2014年那次西方制裁危机时少了40%。
这可不是运气,她每天盯着数据报表,跟手下开会到深夜,算怎么调存款准备金率,怎么在市场上买进卖出,才让银行里有钱流得顺。
她喜欢拿数字说话,一串串数字摆出来,政策就跟着走。
这套玩法让俄罗斯在新兴市场里有点“标杆”的意思,连老外都得承认她有两下子。
危机中的“非常规三段论”
2022年,俄乌冲突一打响,纳比乌琳娜的日子彻底不好过了。
西方制裁像雪片一样飞来,俄罗斯的钱往外跑得比谁都快,卢布汇率一天之内跌到谷底,老百姓挤在银行门口取钱,街上人心惶惶。
她坐在央行办公室,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她知道,这时候不能乱,得快刀斩乱麻。她甩出了一套“非常规三段论”,听着挺学术,其实就是三板斧救急。
第一步,她把基准利率从9.5%一下提到20%,这数字一出,吓得市场都懵了。
她还下令冻住证券交易,企业赚的外汇必须换成卢布,硬生生把往外跑的钱堵住。第二步,她赶紧给能源、制造这些“大动脉”行业输血,用回购协议塞钱过去,保证工厂还能转起来。
同时,她拍胸脯跟老百姓保证:“存款没事,政府兜着!”这话一出,银行门口的队伍才慢慢散了点。
第三步,她玩了个大的——去美元化。她让人把黄金储备加到23%,外汇里人民币的份儿提到15%,直接跟美元说“再见”。这三招下来,效果来得快。
2022年初,通胀率冲到17.8%,吓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说俄罗斯完了。
可一年后,这数字掉到5.5%,比专家预测的好太多。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卢布挺住了,市场也喘过气来。
外国媒体后来写她,说她是“铁腕行长”,这话听着硬邦邦,但她那时候的决断,确实给俄罗斯经济撑起了一片天。
重塑金融主权的深层布局
纳比乌琳娜的眼光从来不只盯着眼前的火烧眉毛,她更想给俄罗斯的金融体系来个大翻身。
她早早就开始推一个叫“金融基础设施替代计划”(SPFS)的东西。
这玩意儿可不是小打小闹,到了2022年,已经跟12个国家搭上线,俄罗斯国内83%的银行间转账都靠它跑起来了。
以前大家转账都离不开SWIFT,那是个西方主导的系统,制裁一来就卡脖子。
现在有了SPFS,俄罗斯的银行就像有了自己的“备用通道”,不用老看别人脸色。
她还把心思花在了数字卢布上,这事儿从2013年她接手央行就有了苗头,后来一步步变成了真家伙。
她设计了个“三级架构”,听着挺复杂,其实分工很清楚。央行这边管着核心账本,所有交易的大账本都攥在手里,数据一天24小时跑个不停。
商业银行呢,就负责跟老百姓打交道,开账户、存钱取钱这些日常活儿都归它们管。
至于企业,她让它们钻研智能合约,开发些自动执行的程序,比如贷款到期自动扣款啥的。
结果这套模式一跑起来,数字卢布试点顺顺利利,既没让市场乱套,也没把传统银行挤出去。
除了这些,她还留了一手“平行进口”的招儿。
西方制裁把技术出口堵得死死的,但她默许企业从别的渠道弄进来,尤其半导体这种关键货。
与此同时,她对虚拟资产跨境流动管得可严了,尤其是比特币之类的,审查单子堆满桌子,跨境转账一笔笔查,生怕资金偷偷跑出去。
这么一松一紧,半导体进口硬是保住了65%的原有量,工厂生产线没停摆,俄罗斯经济喘了口气。
多元化的可能性
纳比乌琳娜干了不少大事,可她的政策也不是人人都买账。
她有回在公开场合直截了当地说国有银行效率低得让人看不下去,尤其是Sberbank这种大块头,抱着太多不赚钱的业务不放。
她直接下了狠手,推动Sberbank把那些非核心资产剥出去。
当时她办公室里挤满了银行的人,桌上堆着厚厚一摞资产清单,她指着文件跟他们说:“这些东西留着干嘛,赶紧清理掉,银行得轻装上阵。”
Sberbank的代表翻着报告,一个个点头,回去就忙着卖资产。
可这事儿捅了马蜂窝,强硬派那边不乐意了,他们跑来会议室,拍桌子说:“你这搞得太市场化了,国家的东西就这么随便卖?”
另一边,自由派也不闲着,凑在一起开会,嘀咕着:“她这不还是给政府跑腿,哪来的独立性?”
她听着两边的声音,照旧开会,桌上摆着数据表,照旧一条条分析,没搭理那些争吵。
俄罗斯经济这几年确实没少折腾,能源卖得还是占大头,2023年这块收入又爬到42%,中小企业日子不好过,比2021年少了12%,IT行业也缺人,岗位空缺率蹦到17%。
她一看这情况,坐不住了,最近推出了个“定向信贷刺激计划”。
这计划专门盯着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这些新玩意儿,想给产业来个突围。
她跟团队开会时,投影仪打出一堆数字,人工智能的项目名单列得满满当当。
她还特地跑去企业调研,车间里机器轰隆响,她跟工程师聊设备需求,回来就调整方案。
2023年,她去了趟圣彼得堡经济论坛,站在台上讲话,底下坐满了各国代表。
她手里拿着讲稿,语气平平地说:“我们的目标不是替代现有体系,而是证明多元化的可能性。”这话一出,台下掌声响了好一阵。
她说完就下台,跟几个同行聊了几句。
论坛结束后,她直接回办公室,桌上又摊开了新的数据表,下一场会已经排上了日程。
她忙着这些事儿,俄罗斯的经济路子还在摸索,能源依赖一时半会儿改不了,中小企业和IT人才的问题也得慢慢解,可她这几年留下的东西,已经让不少人开始琢磨了。
参考资料:[1]刘洋.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的下半场[J].环球财经,2016,0(6):73-77